普車都 > 讀后感 >

寫讀后感作文2900字 陸犯焉識讀后感

讀這本書的契機源于看了張藝謀的電影《歸來》,看《歸來》的契機在于對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特有的感觸以及對陳道明、鞏俐以及張藝謀的欣賞。首先,談談電影中打動我的場景。電影結(jié)尾時,陸焉識舉著寫有陸焉識的牌子與馮婉瑜一齊在火車站接陸焉識。電影沒有給明確的結(jié)局,也許馮婉瑜永遠都認不出她的陸焉識,但是那都不重要了,因為陸焉識從身體到精神上都已向她歸來,陸焉識陪她一齊等待的過程本身已足以動人。除此之外,說實話,電影并沒給我過多的觸動,但是給了我看這本書的欲望,因為我感覺到電影里面似乎還有很多話想要說但是沒說出來的話。

“在看見小女兒丹鈺之前,他也許就不費勁逃命了,而此刻他看見了丹鈺。銀幕上會說會動的丹鈺讓他覺得日子是值得熬得,命是值得保的,假如這時斃他,他會不要廉恥地跪地求饒。他看著狼的一家子。人家狼都有一家呢。”所以說,人的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直接威脅著生死存亡的那些事,你完全能夠是另外一番模樣?;蛟S,按王陽明的觀點來講,人心本身就有這一面,但修心的功夫不夠,遭到蒙蔽了。人活著是需要是一種信念的,在順境中或許沒那么明顯,但在逆境之下,信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信念不需要證明給誰看,只是為自己活著賦予更多生命的張力。人能夠很渺小,也能夠很偉大,渺小與偉大完全在于一念之間的抉擇,而這一念之間的抉擇則來自于平日的修心的功夫。

“犯人里也有一幫一伙的,但老幾不入任何伙。在美國,在上海都不入伙,寧可吃不入伙的虧,兜著不入伙的后果,此刻會入這些烏合之眾的伙嗎?因此老幾在一份親密的湊上來時,總是客套的推辭。不識抬舉就不識抬舉吧,老幾還剩下什么?就心里最后那點自由了。”

“一般此類沒用場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誤以為本事能夠讓他們凌駕于人,讓人們有求于他們的本事,在榨取他們本事的同時,至少能夠容他們清高,容他們獨立自由地過完一生。但是他們從來不懂,他們的本事孤立起來很少派的上用場,本事被榨干也沒人會饒過他們,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瑣,已經(jīng)參與了勾結(jié)和紛爭,失去了他們最看重的獨立自由。”“就連最純粹的學術(shù)文章刊登之后也會引起這一派那一派的爭執(zhí),他總是不明白自己怎樣就陷入了圈套,糊里糊涂已經(jīng)在一場場文字罵架中陷得很深。”這三段文字,或許能夠會接到做人與做事的關(guān)系上?;蛟S不就應將兩者隔離,純粹的做人與做事時沒有好處的,因為人們不會為了做人而做人,不會為了做事而做事,都是心有所指,有所期盼的。一切的做人做事是為了心里的那個念頭說服務的。一個良性循環(huán)是這樣的,透過把事做好,進而更好的做人,透過更好的做人進而把事做的更好,而這兩者最終讓自己擁有了實現(xiàn)夢想的潛力,從而自然而然也就獲取了極大地自由。至于入不入伙,或許不就應在本上上面糾纏,而在于是否有助于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夢想,夢想不是欲望,這樣也就不會說因為入了伙,而覺得失去了自己的清高。

“他要告訴她,老浪子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回來的。他是被你婉喻多年前的眼神勾引回來的。他太愚鈍,那些眼神的騷情他用了這么多年才領(lǐng)略。他再不回來就晚了,太老了。”電影《歸來》故事的發(fā)生就應是有這句話開始的吧。這是一種殘酷式的浪漫,這是一個男主人公花了多少年牢獄之災才懂得的浪漫。繁華落盡,那個靜靜的女子讓他怦然心動。是時間,是分離成全了陸焉識與馮婉瑜的浪漫。從他們的經(jīng)歷來看,如果持續(xù)一顆對感情的向往,終有一天你會遇到你的真愛,早晚而已。同時,更告訴我們,珍惜身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相親相愛,這種珍貴不要等到失去之后,再去懷念,不要這種殘酷式的浪漫。

“恩娘的暴怒她或許能夠頂?shù)米?,而他的天塌下來是她頂不住的?rdquo;對于傳統(tǒng)女性來說,表達愛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深深的依靠于對方,這種依靠不是好吃懶做,不為自己思考,而是徹底的將自己的身心全部的投入到自己的男人身上去。而按我的主觀臆測來看,男人對于女人的愛的感知很重要一個指標就是,女人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自己,因此付出愛的方式,是用自己的行為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值得依靠的人。這與當今鼓勵男女平等的獨立是不沖突的,因為,你能夠很獨立,也能夠很依靠,這兩面是能夠共存的。若是能很好地把握,便是一種絕妙的境界。

“戰(zhàn)爭會結(jié)束一切的卑瑣和無聊。戰(zhàn)爭是幾個大人物玩的把戲,暫時會替代角角落落的小把戲。”這句話,有兩層解讀。一是,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人們是能夠拋開私人的恩恩怨怨,或者說是無暇顧及私人的恩恩怨怨,因此便有了能夠被動員構(gòu)成最廣大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可能。但這個最廣大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要奢求長久的維持下去,因為時點一變,大家有暇顧及的恩恩怨怨的時候,便足以摧毀著一切。國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分分合合充分說明了這一道理。二是,大把戲與小把戲并非完全決裂的。小把戲身上有大把戲的影子,大把戲同時又決定著小把戲的最終勝負。將自己至于這個時代大背景之下是務必的素質(zhì),因為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相互成全的,就如張藝謀需要鞏俐的成全,鞏俐也需要張藝謀的成全。

“民族危難,要統(tǒng)一思想,最不需要的就是個人自由。”不思考時間場合的個人自由注定是一個杯具。不分場合的要自由,只說明了一件事:你是一個很自私的人。

“梁葫蘆給他弟弟和妹妹留下的是三套棉衣棉褲,已經(jīng)破舊,是他在監(jiān)獄兩禮拜一次的交易市場上換來的。準備這些東西用了他半年時間,此刻最后都準備齊了。”這讓我想起王陽明所講的: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梁葫蘆實現(xiàn)了對自我的救贖。

“當囚犯這么多年,他能夠?qū)χ缚氐娜四抗夂V定,不會像多年前在重慶那樣,人家一拍桌子說“沒講實話”他就靈魂潰散。”不知為何,看到那里我腦海里出現(xiàn)了一副場景,讓我覺得發(fā)笑的場景。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比喻,若你的心如大海,往里面扔一個石子,可能只是點點微波;若你的心如一個小池子,往里扔一顆石子,有可能就是巨浪滔天。經(jīng)歷和時間是對人最好的磨練。心因飽經(jīng)磨難而變得更加溫潤,或許將的就是這個理。

“但是戰(zhàn)爭把人都打壞了。人心越來越壞,越來越不如禽獸,衙門里沒有不貪污腐敗的人,無恥成了一種正常品行。”我們這一代人,迄今沒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誰也不期望經(jīng)歷。從這句話里,戰(zhàn)爭不僅僅僅是對人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心的一種摧殘。如果能夠,睡會期望自己這樣無恥的過著,戰(zhàn)爭使然,活命使然。所以,從來不要拋開一種背景,來評論一個人,一件事,正常的東西在某種場合某種背景之下可能就是不正常,反之亦如此。

“老幾在入獄的頭幾年就明白什么都可能給犯人拿去保命或立功,所以他用自己的沉默和結(jié)巴筑起一圈隱形的城堡,誰也別想讓他打開城堡的大門。”沉默是金,在這種場合之下,不是絕妙的生存法則嗎?像這種命題,或許在辯論賽上是經(jīng)典的命題,但在我看來沒有絲毫好處。離開一個大背景去評價一段話,是毫無好處的。

“對犯人來說,未知就是恐怖。”尤其是當法治不健全的時候,犯人的生死真的是要看情緒的。由此,聯(lián)系今年的勞教制度改革,這是時代的進步。不剝奪對犯人人的屬性,這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自殺是一種對抗性行為,是示威,是敵意的最后表白。”這句話描述的簡直太傳神了。有人說,我們無法決定什么時候生,但是能夠決定什么時候死。但在那個時代,死也由不得你。所以,死也是有代價的,如果你的死對于親人,相關(guān)人有好處,為何要去死呢?

“他對自己等伸縮性十分自信,覺得如果要在黑號子里長住,就不該無所事事,而就應之后寫作他的散文和隨筆。”這是陸焉識解決自己精神生活的方式。我始終相信人是要一種精神追求在的,不為別的,只為求得內(nèi)心的一種寧靜與富足。陸焉識學會了盲寫,不知是真是假,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不等朋友反應他已經(jīng)潰退出門。賄賂別人也要英勇,膽敢去無恥才行。”這個描述相當?shù)膫魃?。我相信,每一個行賄之人,并非天生就愿意這樣做,如果能夠,誰又愿意這樣拋卻尊嚴的去求人呢?行賄之事的發(fā)生,有涉世當事人不可推卸的職責,同時,我們是否該反思是不是制度哪里出了問題,使人們不愿去談談堂堂正正的解決問題,而求助于這條陰暗的小道呢?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