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回復網友評時,突然左下角飛來個廣告2011年版本的電影《簡愛》。我不由自主地點擊一下,立即顯示暴風影音屏幕上。我曾看過1996年版本《簡愛》印象頗深。再看2011年版本的電影《簡愛》必須會有新的收獲。那知,看了第一片后,才知長達四片,開始還想要不好繼續(xù)看下去呢,主人公簡愛沒有原來哪個柔和,尤其是眉毛和嘴及牙齒讓我看得不舒服。但想得有個完整印象務必看完。
當看第二片簡愛向男主人羅切斯特先生請假看她的舅母的場面時,已深深地打動著我:舅母一向將她視為眼中釘,對她十分冷酷苛刻,最后還將她送到洛伍德孤兒院。在孤兒院的生活并不比在舅母家過得好,能夠說不相上下。不管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同樣飽受欺凌。盡管如此,簡愛見到病床上瘦骨嶙峋舅母,還是為她端水耐心聆聽她的死前跟她傾述為什么那樣待她,正因舅舅愛她母親,舅舅待簡愛如親生更讓其妒忌。又讓她看她叔叔給她的信件,說明她還有個愛著她的叔叔,可正因恨她當年告訴來找她的叔叔說她病死了……所有這些她都不計較,而且深靜地寬容地在她臉上吻別。讓我看到這堅強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柔弱細膩的心,隨著她的變化我也跟著沉浸其間。
簡愛是孤兒,開始寄養(yǎng)在舅舅家,正因表哥打她,她還手,受到舅母懲罰——關緊閉,生活坎坷自不待說。之后在孤兒院的夜晚,窗外是寒風呼嘯。簡愛和海倫說著彼此間的悄悄話,最后沉默間,簡愛問自己“為什么我沒有父母”。用被子掩著口鼻,肩膀瑟縮著,能夠想見,簡愛內心的柔弱與苦澀。白天,她沉著倔強的應對院長的體罰,但是到了夜里,她也還只是個需要父母的孩子。簡愛的堅強、獨立、沉著都是來自生活的苦痛,而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是多么的幸運。
孤兒院里的孩子只有一個人真心對待簡愛。海倫,能夠說是與簡愛共患難的朋友??上У氖?,海倫患斑疹去世了。海倫被送回家的前一晚,與簡愛“同床共枕”,訴說著對彼此的關愛,對完美生活的期望。“等天氣轉暖,荒原上的野花開了,我就回來,我們又能夠在一齊談心了”,“我會在那里的,必須不讓你受凍,必須給你力量,我要給你一切,永遠在一齊,就你跟我,在一齊……”。
這是多么簡單的對話,多么樸實的愿望,多么純潔的向往,只是這些在那個時候都無法成為現實。海倫最后還是走了,沒有回去過。
之后,簡愛被推薦去當了羅徹斯特先生家的家教。羅徹斯特先生告知簡愛阿蒂爾是私生女的事,但簡愛并不歧視阿蒂爾。從這一點能夠看出,簡愛尊重每一個生命,重視人的尊嚴,即使這個生命的出生并不光彩。
簡愛和羅徹斯特相愛了。只是這份愛,愛得認真刻苦。羅徹斯特先生向簡愛求婚時,簡愛說了一段話,真正的說出了人的價值。“難道就正因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矮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要是上帝賜予我一點姿色和充足的財富,我會使你同我此刻一樣難分難舍,我不是根據習俗、常規(guī),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軀同你說話,而是我的靈魂同你的靈魂在對話,就仿佛我們兩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
看完,不知不覺的半天就過去了。
《簡愛》是一部經典作品,同它的作者夏洛蒂勃郞特一樣,帶有人物自傳的性質。重溫2011年版本的大片電影《簡愛》,再次體會著這部傳世名著帶給我的感動與思考。
《簡愛》是具有最多版本的電影與電視的名著,據稱有20多個版本。我看完了兩個版本以后,感覺還是1996年這個版本最經典,可能與人的先入為主的理念相關。畫面和故事情節(jié)設計的都很好。而2011版本雖然畫面高清晰,但資料與1996版本比多有點兒生硬感,其中個別情節(jié)感覺稍顯突兀。但兩個版本都讓我在簡愛回到羅切斯特的那個橋段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簡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有做人的尊嚴,有對命運的抗爭,也有對感情的歌頌。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放下對夢想的追逐,即使有再大的苦難和挫折,都要咬緊牙堅持著。就像簡愛的作者一樣,無論別人怎樣看待她的作品,卻始終堅持寫作,最終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
看完電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19世紀歐洲的場景,建筑,服飾,禮儀,尤其是女性的服飾中那個帽子,那身緊身裙擺很有特點,我想就應是英國君主時代的產物吧。時代發(fā)展到這天,這些傳統(tǒng)的禮儀已經很少了,人們習慣了自由自在,越來越少顧及別人的感受。讓我們感謝夏洛蒂勃郞特為我們寫出了這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