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大學生價值如大白菜,一抓一大把。于是,名牌大學就成了評價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有些學生非名牌大學不考而去不斷地復讀、不少用人單位偏愛名牌大學求學者甚至有些崗位非名牌大學學生不招。在如此現(xiàn)實下,“非名校不上”的情懷深深扎根在廣大學子心中。
“非名校不上”是因為只看到名校畢業(yè)生的名與利,是學子對大學的錯誤定位。
現(xiàn)今廣大學子和家長對大學錯位解讀,將大學與名利掛鉤。不少用人單位某些的吹噓政策影響,制造名牌大學就是一切的假象。種種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子“非名校不上”思想的形成。再者,如談到想上清華北大的理由,廣大學子不會想到清華北大的治學嚴謹,反而想到的是最高等學府象征的名譽與地位和帶來的不菲的收入。名牌大學的內(nèi)涵不應(yīng)該被這樣曲解。清華校長梅貽琦有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名牌大學有名根本是因為其強大的文化底蘊和崇高的大師精神。如陳寅恪,聞一多等大師,他們求真務(wù)實,知識底蘊深厚。清北正是將這樣的大師精神傳承下來才有如此高的名氣。
“非名校不上”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名校畢業(yè)生的惡劣行徑,認為名校畢業(yè)生都是高素質(zhì)人才。然而清華學子用硫酸潑熊,哥倫比亞大學槍殺案等事件真實存在。他們沒有看到非名校學子的卓越成就。華羅庚沒有大學學歷仍舊在數(shù)學領(lǐng)域取得成就,馬云高考三次落榜而現(xiàn)在創(chuàng)造出市值424億的阿里巴巴。
“非名校不上”的直接原因是對名校的過高期望,認為進入名校就離成功不遠。但名校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而非終點站,就像北大畢業(yè)生也存在街頭擺攤賣肉的。進入名校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你面對的是最激烈的競爭,稍不留心便會被淘汰。
“非名校不上”的根源是社會的功利與喧囂。在唯分數(shù)論的高考制度掌控下,學子認為大學文憑是世界之匙,將大學視為敲門磚,為一紙文憑隨波逐流,為一己之利蠅營狗茍。用北大教授錢理群的話說,當下的社會培養(yǎng)的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在這樣社會氛圍的影響下,怎能不形成“非名校不上”的思想!
究其根本,大學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擴展眼界,提升學識以及培養(yǎng)立身與社會的能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藍翔技校并不比清北名校差,藍翔技校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實用的本領(lǐng),清北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高水平的科研才能,兩者如經(jīng)濟基礎(chǔ)與上層建筑,缺一不可。社會功利現(xiàn)實已成為潮流,我們不可更改,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大學的錯誤定位,去除“非名校不上的”思想,全面認識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才是最關(guān)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