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照片墻上有三張?zhí)貏e的照片,每次看到它們,我總會想起媽媽跟我講的故事。
最左邊的是一張四寸的黑白相片:背景是一座簡陋的瓦房,粗糙的土坯墻,自制的小木窗,用竹條自訂的大門。照片中的外公、外婆、媽媽和舅舅站成兩排,微笑著面向鏡頭。媽媽說,那時候家里的地面沒有鋪磚,地面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坑,下雨天,她和舅舅沒有辦法出去玩,就用盤子接雨水,倒?jié)M了那些坑,成了一個個小水洼。外公外婆看見了,真是哭笑不得。
媽媽還告訴我,那是她讀一年級的時候照的,那個時代要拍張照片不太容易。都是托嬸婆家的福,每逢春節(jié),嬸婆家的兒子從泉州報社回來,總會給媽媽她們一家拍幾張全家福。
掛在中間的是一張八寸的彩色照,照片上的人還是我的外公、外婆、媽媽和舅舅,拍照的人還是嬸婆的兒子,只是笑容更燦爛了。媽媽介紹,這是她讀初三時拍的,那是剛搬入新家的第一個春節(jié)。新家是一座石頭房子,墻和屋頂都是用條石做成的。門框是大理石做成的,外公還請人用他和外婆的名字編了一幅對聯(lián)刻在上面,門楣上寫著“魯國傳芳”四個字,兩邊還有石刻的花紋。地面是用六角形的紅磚鋪成,廳堂的墻壁上也都貼上了磚,正對大門的那一面貼的是一幅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山水畫。
記得外婆說過,這座房子是改革開放后,外公辭掉本來的工作,自學(xué)英語考入香港遠(yuǎn)洋公司后才建起來的。那時村里的人能建起這房子的人不多,因此建好后許多人都來參觀,眼神和話語中都帶著羨慕之情。之后,村里人富起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很快地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同小異的石頭房。
第三張照片上的小男孩戴著一個鴨舌帽,正在一棟五層樓房前騎自行車???,自行車前的筐子里,放著巧克力、綜合果干、開心果……這個小饞貓就是我,那時才七歲。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溫暖了各個角落,村里人的生活越過越紅火。當(dāng)一棟棟小洋房如雨后春筍在村里拔起而起時,外公又蠢蠢欲動了,他提議翻建石頭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房子的翻建手續(xù)很快就辦好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新房落成了。雖然沒能再拍一張全家福,但是我能想象在另一個世界的外公,臉上早已笑成一朵花了。
不一樣的背景墻,不一樣的故事,它們唱響的卻是同一首歌,一首改革開放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