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謙讓
“讓一得百,爭十失九。”這句話意義深刻而又充滿韻味。
說起與“讓”相關聯(lián)的詞語——謙讓、禮讓,它們的故事還不少呢?
謙讓離我們不遠。梅蘭方拜齊白石為師,齊白石指出他唱戲的毛病時,他并沒有義憤填膺,而是特別虛心的聽取了毛病。他,一代大京劇家如此謙讓,真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禮讓幸福就在身邊。古代,名人張英和他的鄰居因為房子的面積爭吵起來,張英寫了一句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他讓三尺給鄰居家。鄰居讀到詩后也退讓三尺,就有了如今的六尺巷。無論謙讓、禮讓……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傳統(tǒng)。
“謙讓”能看出一個人的心靈、品質、素質等修養(yǎng)。從古至今,有很多名人都用“讓”而成就美德!今天我們也許很少用這個字。這個字眼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常見,而做到它也并不難,在生活中,我們處處都會看到需要“讓”的人。如:公交車上簡簡單單的讓座;在狹窄的地方走路給那些行動不便的人讓路;開車時,給新手讓路;在公共場所排隊時,給老弱病殘讓位置。生活中這些一點一滴的小事不就可以力所能及的做到“讓”嗎?(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古今對照,升華主題。)
其實,你“讓”給別人,別人也會記住你;不“讓”也會記住。給別人讓讓,自己不是也會快樂嗎?愿我們每個人都懂得“讓”讓的道理,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