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文字描寫了各種各樣的錯誤。“一失足成千古恨,剛愎自用陷街亭。”這是粗疏大意的錯誤;“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是固執(zhí)己見的錯誤;“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是隨波逐流的錯誤……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既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勵精圖治,平定四方邊境的唐太宗是一位知錯能改的帝王。“圣主納諫從流意,社稷興振展宏圖”,他本可以在愛與自由的溫柔鄉(xiāng)中享受人間極樂,吟賞煙霞。然而每日的宵衣旰食,從善納諫卻成為了他一生的寫照。在魏征以憋死愛鷹來勸諫自己玩物喪志之時,他毫不慍怒;在臣子向他提出朝政弊病之時,他坦然改正;在房玄齡連勸節(jié)飲少樂之際,他痛改前非;若沒有一次次的改錯,又怎會有光照千古的“貞觀之治”呢?
鐵肩擔道義,文章顯真儒的錢穆先生是一位知錯能改的歷史學家。他一生著述頗豐,堪稱最后的大儒。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名聲與文辭齊飛”的學術(shù)權(quán)威在被人指摘專著中的史實性錯誤之時,卻也欣然接受,連表謝意。若沒有先生一以貫之的嚴謹治學理念與知錯必改的誠心,又怎會有這樣一位史學界的巨人呢?
其實浩浩歷史,耿耿乾坤不但有知錯必改事業(yè)成功的偉人,亦有固執(zhí)己見,不肯認錯的失敗者。“生平風流多盡意,只把江都作京都”的隋煬帝即是鮮活實例。他少年隨軍征戰(zhàn)四方,在艱苦疲憊中打下了大隋的半壁江山。他本應(yīng)在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基礎(chǔ)上居安思危,廣納賢見,還天下人一份安寧。然而,生性奢靡卻使他沉淪墮落。在眾位貞良死節(jié)之臣冒死直諫之時,并未認識到錯誤的他卻變本加厲,終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慘劇。
叔本華有言:“人貴在明錯知非。”生活本就是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當別人指出我們的不足時,我們應(yīng)坦然接受,用一顆坦誠包容之心引領(lǐng)前進的道路。
正如《咬文嚼字》的糾錯名家一樣,成長在新世紀的我們,也應(yīng)成為自我生活的糾錯人,從而在人生之路上奮勇前行。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必改,坦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