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一個漢字
老師布置的這篇命題作文可真叫我發(fā)暈。雖然我們實驗班早在二年級時已學完了小學應學會的二千五百多個漢字,可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最喜歡那個漢字。坐在電腦面前冥思苦想,似乎所有的漢字我都喜歡,又對所有的漢字沒有較深的思索。怎么完成這篇作文呢?咦,既然要我們打作文,何不就選“文”字呢? 細細一想,這個“文”字還真討人喜歡。與文有關的詞組大部分都偏褒義,或是中性詞。文字、文明、文化、文物、文藝、文學、文章、文豪、文人、文筆、文采、文風、文獻、文件……好了,不多說了,免得老師說我賺字數(shù)。 要說“文”這個字,得先從“文字”說起。雖然說文字只是一種符號,你可別小瞧這個符號呢!它可是記載歷史、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沒有文字,根本談不上后來的文明、文化、文藝、文學等等。 關于漢字的起源,古人開始是“結繩”、“圖畫”、“符號”、“書契”等。最早的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主要是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還有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后來,刻劃“圖畫”、“符號”漸漸向“象形”字發(fā)展。“中國文字——漢字的產(chǎn)生,有據(jù)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網(wǎng)摘)漫長的文字演化發(fā)展過程中凝聚了多少先人的心血和智慧。 有了定型的漢字,標志著(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