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由心生”,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修養(yǎng)、品行等,從一個人的語言可以看見這個人的內(nèi)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這樣一部語錄——《論語》,從中,我們看出了孔子的人格修養(yǎng),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等。
《論語》中強調(diào)終生要“好學不厭”,所謂“好學不厭”就是學習態(tài)度要端正,樂觀、快樂、輕松地面對學習。
邁進初中的大門,圍繞我們的總是做不完的作業(yè)和上不完的課,于是伴隨而來的就是不斷的抱怨和無盡的煩躁,作業(yè)潦草,上課瞌睡成為了生活的常態(tài),可是越抱怨越煩躁就越不想學習。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想:作業(yè)和課堂充實了我們,我們不再是以前懵懂的小孩子了,我們有了更廣闊的知識,現(xiàn)在的我們可以給比我們小的小孩子上課了,成就感與日俱增,心胸頓時開闊了,學習興趣就提高了,態(tài)度也就端正了。
其實,只要快樂面對,學習并不枯燥,而且,學習還可以互幫互助,取長補短,成績也會逐步提高,自信心就會逐步提升。
《論語》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種“樂”建立于互相學習的基礎(chǔ)上,建立于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樂趣中,是一種增長知識,“學而優(yōu)“的樂趣?,F(xiàn)在的我們,同學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有的也只是拉幫結(jié)派的現(xiàn)實交流,真而樂的交流已經(jīng)漸漸遠去,但是如果我們能過互相學習,互相進步,自信心共同提升,友誼也會逐步穩(wěn)固。
堅固的友誼是學生時代的我們非常難能可貴的,有些后進生總是不敢和優(yōu)秀生交朋友,也不敢向優(yōu)秀生請教問題,擔心別人會嘲笑自己,會對自己不屑一顧,這也就要求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相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
“不恥下問”,要求我們虛心要他人請教,不要顧及他人怎么說,也不要顧及自己會丟面子,“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擇“善”而“從之”,擇“不善”而“改之”,只有不恥下問、擇善而從,才能獲得真正的提高,提升自己,才能完成由后進生向優(yōu)秀生的轉(zhuǎn)換。
品《論語》,品學習,品人生,讀了論語,讓我們明白了學習并不是枯燥的接收模式,“樂而學,學而優(yōu)”,好的學習來自于快樂的學習方式,讓我們一起因快樂而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