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fù)始,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新春慶賀的延續(xù)。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圓宵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jié),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五天,燈的樣式更豐富。明代要連續(xù)賞燈十天。這是中國最長的,賞燈活動雖然只有五天,但是賞燈活動規(guī)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助興。
“彩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來增加的一項活動,出現(xiàn)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都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如“能使妖妖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多有意思呀!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又興趣,所以流傳中外,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jié)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qū)嵭模驇юW。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人們把這種事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同‘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