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父母哺育我們成人,付出了常人無法比擬的愛,受盡了千辛萬苦,這種恩情比海深,怎能是一次兩次簡單的回報(bào)就夠了?
每當(dāng)想要早起的我們憊懶的躺在恬靜的床上,不愿在朦朧中睜開睡眼惺忪的雙眼時(shí),我們的父母在做些什么?每當(dāng),我們?cè)陔娨暀C(jī)前歡聲笑語時(shí),我們的父母又在做些什么。每當(dāng)我們跟父母無理取鬧時(shí),可又曾想過父母的嘆息與悔恨。
滄桑的的臉上流逝著歲月的痕跡,斑白的頭發(fā)映刻著風(fēng)霜的浸禮,枯黃的手“指向”的是糊口的艱辛。然而身處在高度文明包抄中的我們?yōu)槭裁纯傋屗麄儾傩哪?為什么?
在我中華綿延的五千年文化中,不乏有“孟母三遷”的典范,在不知不覺中父母已經(jīng)替我們展好了道路,但換來的是“青春難駐”的逝苦啊、
知名作家汪國真的詩集中曾譜有一首《蝶戀花》寫到:“自古青春難駐,年少正好射虎,妙手婉風(fēng)華,功就與君共駐。起舞,起舞,更有憧憬無數(shù)。”讀罷此詩,是否更應(yīng)珍惜少年時(shí)?是否還“紙醉金迷”,自我沉醉呢?
仍然做為孩子的我們,必須謹(jǐn)記:親人,特別是愛你的親人都還在身邊的感覺,不要等以后,樹欲靜風(fēng)而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不要等失去,這世上根本沒有后悔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