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每一個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被上帝賜予的慧眼,它使人們從無知走向了解,并最終走向創(chuàng)造。好奇心是一種稟賦,它在人類社會的進展中起著必不可少的推進作用。
然而,在這個信息化泛濫的時代,好奇心被瘋狂地濫用。層現疊出的新興媒體用各種各樣的娛樂八卦滿足人們畸形的好奇心。張愛玲羈旅美國,閉門索居,她曾在信中寫道:“我感覺自己是一座孤島。”然而她卻不知道早有一名臺灣記者住進了她的隔壁,每日通過翻查她的垃圾作出推測并撰稿博取關注。盧梭晚年在公園散步,因太專注而未注意到一條迎面撲上來的狗,失足跌落在地上。當晚新聞媒體就大幅度地刊載了這條消息,并取了一個極具侮辱性卻富有吸引力的標題“盧梭被狗踐踏”。
當好奇心離開了正確的領域,轉向各種無聊的私生活時,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個人情趣的低俗化。這不僅僅是對被關注者權利的侵犯,更是對自己的好奇心的玷污。從好奇心的本質上來看,它應當是神圣的,是它讓弗萊明發(fā)現了闖入視野的青霉素;讓達爾文輾轉漂流,提出轟動一時的進化論,讓人類不再局限于地球而沖入太空尋求生命。好奇心是思想的啟蒙者,它讓你在不經意間發(fā)現生活的曼妙,并渴望了解這神奇美好現象的本質。
反觀現在,好奇心的淪喪似乎不可挽救,娛樂新聞從月刊走向周刊再發(fā)展為早晚各一刊。它們被放在書店最顯現的位置,用著最精美的包裝。而那些思想家們在另一種好奇心的驅動下寫下的名篇巨制卻只能躲在角落積累灰塵。社會的浮躁與功利扭曲了人們的好奇心,使人們不再能夠靜下來細細咀嚼那些經歷歲月沉淀流傳下來的思想;反而轉向一種快餐式文化。因為在這種文化中,人們無需反思與自省,只要接受信息并讓它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當好奇心的歸宿不再是沉重的思考,而是一種說笑,人類的精神文明便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創(chuàng)……
好奇應當與思考并存,唯有在思考中,好奇心才可以褪去浮躁的外衣,展現其真正的價值。請善待好奇,讓好奇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