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晴空萬里的早晨,宋代詩人辛棄疾來到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那里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著一片片碧綠的荷葉。岸上鋪了一層綠油油,毛茸茸的青草。小溪邊有一座小茅屋。粗壯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頂,南瓜藤上還掛著幾個又大又黃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環(huán)抱著。在美麗的農(nóng)家小院中,住著幸福的五口之家。
詩人辛棄疾隱隱約約地聽到茅草屋內(nèi)有人操著柔媚的吳國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夫妻,坐在窗邊,邊聊天,邊喝酒取樂。
老翁喝了一口酒,驕傲的說:“你看,我們這三個兒子真是長大了,越來越能干了。”
老婦忙為老翁斟上一杯酒,頷首點頭,心中盡是欣慰。
他們的大兒子正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除草,只見他光著膀子,兩只粗壯的手緊緊地握著鋤頭,彎著腰,一下一下的鋤著,雖然他已經(jīng)汗流浹背,可嘴角還是有一絲笑意。在離豆田不遠處的一棵大樹下,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他專心致志,手法嫻熟,手指靈活。很快,一個精致的雞籠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兒子呢?原來他正趴在小溪邊,翹著兩個小腳丫,摘下一個蓮蓬,剝出一顆蓮子,樂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態(tài)格外讓人喜歡。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樂的一家人,匯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多么和諧,多么美妙。詩人辛棄疾被深深地感動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清平樂·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