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流被雨打風吹去,當宮闕都作了土,當?shù)駲讵q在,朱顏已改后,人們都會不禁感傷,感傷于這幾度沉淪的時代,感傷于這幾經(jīng)更替的歷史。沒有人能斷言歷史的發(fā)展,也沒有人能道出歷史的真諦。遙看歷史,就如霧中觀景,水中望月,始終不可能真真切切、完完全全地看透。
智者道出“歷史將會篩去一切渣滓”,確實,歷史在更迭中濾去了糟粕,滌蕩了混沌的時代。秦王暴政,二世而亡;紂王荒淫,自焚鹿臺;莊宗淫逸,中矢而卒。這些混沌的時代終究被淘汰了,與其說是時代的悲哀,不如說是歷史的必然。
歷史濾去了渣滓,沉淀出了有資于后世的菁華,如何看待和利用這些沉淀往往決定了歷史的發(fā)展。
西漢之初,漢高祖吸取秦國不施仁義而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延及后世幾代君王都愛民如子,才有了西漢二百多年的長久基業(yè)。
歷史的沉淀是前世滅亡的教訓,卻從中可以提取今世的治國之道。難怪宋神宗對《資治通鑒》評價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可惜神宗對歷史的沉淀能正確看待,卻未能恰當運用,導致國家內(nèi)外矛盾不斷。
“以古為鑒,可以見興替”,后世建立之初,大都汲取前代教訓,立志圖強。但國家往往“取之易守之難”,幾載的奢華生活或許就會讓君王對歷史的沉淀視而不見。“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這大概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規(guī)律了。
然而,及時將歷史的沉淀視為珍寶,勵精圖治,也免不了顛覆的厄運,“知萬世而為君”的神話終究不可能成真。歷史的發(fā)展總是充斥了無數(shù)的起義、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改朝換代。因為歷史是在淘汰中前進的,朝代的變更總是被認為是時代的發(fā)展。所以,人們常常不惜生命,前赴后繼地參與時代的更替。
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歷史的過濾之于我們是利是弊?究竟歷史的沉淀怎樣看待最合適?我們可以視而不見,根據(jù)當世制定治國之策,我們也可以珍視它們,在其中提煉總結。其實,多想一步就會覺得,要是歷史沒有濾去渣滓,我們?nèi)绾稳ピu判統(tǒng)治者的昏庸與賢明?假如歷史沒有淘汰舊的時代,我們又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文明?
可以說是歷史給了我們一面鏡子,淘汰讓我們變得清醒??梢?,歷史的沉淀記錄的是過往,卻成為指引前路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