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是我爸爸、爺爺以及他們的祖先生活的村莊。因為村里的人們大多姓董,所以叫董家村。
董家村是個歷史悠久的村莊。爺爺和我說,600年前,也就是明朝的時候,董家的祖先來到了這個山清水秀的山坳里釣魚,感覺這里很不錯,于是就在這里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600多年過去,村子里人漸漸地少了,但是那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卻依然靜靜地呆在穿村而過的縣溪兩岸。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太外婆家所在的香居室、太奶奶家所在的旗桿閶門以及董氏宗祠“正誼堂”。 香居室是一個三合院,大門上裝了個大鐵環(huán)。院子的地面是鵝卵石鋪起來的,石頭縫里長著些小草。院子左邊靠圍墻處有一顆白棗樹,爸爸說這顆樹的年齡比他還要大。爸爸小時候,每到白棗成熟時就跑到這里“偷”棗子。堂前的板壁上寫了一些文字,爺爺告訴我那是《朱子治家格言》,1840年的時候就刻在這里了。 旗桿閶門離香居室不遠,過石板橋沿著溪東的路往南走百來米就是。爺爺說這里原來的主人是一對父子,他們曾經(jīng)雙雙中舉,父親是武舉人,兒子是文舉人。所以弄堂口掛著“父子登科”的匾額。那塊匾額的原版已經(jīng)找不到了,現(xiàn)在掛著的這塊是后來補上去的,而且新匾額上“父子登科”那四個字還是爺爺親手題寫的呢。 正誼堂就在香居室去旗桿閶門的路邊,是村里面積最大的四合院建筑,是明朝嘉慶皇帝的時候建造的。祠堂里有戲臺,臺頂上雕刻著美麗的花紋,村里居民還多的時候,逢年過節(jié)都會請戲班子在那里唱戲。正對戲臺的堂上掛著董家祖先的畫像,堂檐上掛著一排匾額,其中最左邊的“開物成務”是爸爸題寫的。爸爸說,解放后,這里是村小學所在地,他小學一到三年級就是在這里度過的,那時每逢六一就在戲臺上表演,課間就在掛著祖先畫像的堂下的地道里鉆來鉆去。 這就是古色古香的董家村,雖然我在那里呆的時間很少,但是我一樣熱愛這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