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鬼故事 >

避邪鏡

人生的起點是醫(yī)院,終點則是火葬廠。城市里的火葬廠一般和殯儀館建在一起,本市的一個殯儀館本來是建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市郊區(qū),但是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規(guī)模越來越大,時至今日原來的殯儀館竟然是在很靠近市區(qū)的地方了。

既然靠近市區(qū),自然周邊就有學(xué)校、民居和商鋪,于是出于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死人的地總是不祥的,但是又避不開,所以殯儀館周圍所有的建筑上都在正對殯儀館的那一面裝上了一面避邪鏡,說的明白點,就是在墻上貼上一塊大大的圓形鏡子反射對面的污穢之氣。

這天,因為實驗的關(guān)系,要去殯儀館旁邊的一處工廠。因為是秋老虎天氣,就順便把辟魔傘帶上遮陽用。來到殯儀館這里的時候正是烈陽當(dāng)空,正好中午十二點,按理說這種時候陽氣正盛,一般人都會曬的不行,那種“人”自然是不會出來瞎逛。但是,我看到殯儀館一隊送葬的人身后跟了幾個“人”。

這本無足怪,送葬隊伍奏哀樂,散冥錢,有些還請人念往生咒,這些都是容易吸引一些對人無害的游魂野鬼過來撿些香燭冥錢,借法咒消除一點怨念以便超生。然而,這樣大中午的拼了命出來撿冥錢就有些怪異了,這些“人”撿了冥錢和香燭元寶之后就跑進了旁邊一所房子里躲了起來

難道這所房子的主人在養(yǎng)鬼幫他聚集財氣?我心中突然冒出了這個想法,因為以前聽說過有五鬼運財術(shù)里面有一種拾陰財?shù)奶茁罚褪丘B(yǎng)幾個“人”幫忙去撿別人丟掉的冥錢、香燭、元寶等物,這些東西代表了各家的財運,撿了這些東西回來以后放在自己家里專門給“他們”住的陰宅里,而這種陰宅一般設(shè)在陽宅的財帛宮里。

這樣每有一家人做喪事,就撿一些回來,一點一點地將各家財運積累起來,在其他各家財運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大幅提升自己家的財運,算是比較溫和的偏門道術(shù)。但是,這種方法只是聽說過,到底怎么施展才能讓“他們”大白天就可以出來拾陰財就不得而知了。

我正凝神觀察這棟房子的時候,一個聲音從我背后傳了過來;“你也看見了?”

我轉(zhuǎn)身看了看,是一個年紀與我相仿的男子,長得眉清目秀,眉心處一點紅砂,一身名牌時尚休閑服,身上斜挎著一個阿迪達斯的包,左手腕上一串琥珀似的血色珠鏈很是顯眼。那珠鏈,不對,竟然有佛光從里面溢出來,莫非是舍利子?

見我呆呆地盯著他的手鏈看,少年笑著說到:“看來你也認得這珠鏈,傳說從前有一位大德高僧圓寂后留下了九顆血色舍利子,舍利子被做成了一串佛珠,每顆佛珠上面都雕刻了一部佛經(jīng),就是這九子舍利珠鏈。”

“啊,這么珍貴的東西!”

“呵呵,可惜這東西是阿彌佗佛寺的護寺之物,由每一代主持方丈之間代代相傳,作為主持信物。”

“那你是怎么得來的?”

“唉,我是從第二十八代主持方丈那里繼承來的。”

“什,什么,你的意思該不是說你是那個寺院的第二十九代主持方丈吧?!”

“善哉,正是在下。”

我這一腦袋的黑線啊,完全把哪幾個白天跑出的“人”的事情給望到腦后了。“你看那房子頂端的避邪鏡。”

“怎么了,就是塊普通的玻璃啊。”

“鏡子是普通鏡子,但鏡面是凹進去的,后面定然有道黃符來吸收周圍的陰氣,有了此物這鏡子就不是用來避邪而是用來吸收和反射陰氣的了,就像一個太陽灶一樣,所以這棟房子對面的一塊地面上陰氣特別重,就算是正午陽氣最盛之時,鬼魂也能出入自如。”

“這樣啊,因果循環(huán),隨他去吧。”

“這可不行,用這等偏門法術(shù)求財是罪過,我要進去勸導(dǎo)一下。”

“但你這樣去說,別人不……”

話還沒說完,少年就去敲那家的門了,結(jié)果自然是被那家人罵了出來。

少年失望地搖著頭走了過來,說到:“唉,他們不聽勸告啊,這樣下去會損福壽的,雖有一時之財,但日后必有災(zāi)耗去這些陰財。”

“我說,你就是不想他們這樣去發(fā)陰財罷了,去避邪鏡打碎,把符咒毀掉不就可以了。”

“但這樣只能救他們一時,他們一定會再弄符咒和鏡子回來的。”

“你的舍利子是佛門圣物,應(yīng)該可以驅(qū)鬼吧,那些倒霉鬼可不是自愿幫人拾陰財?shù)模麄円彩鞘芰朔ㄐg(shù)的束縛才這樣做的,去把拾陰財?shù)墓砘杲o放掉不就好了”

“可,可是我只是能看的懂這些東西,并不會驅(qū)鬼的法術(shù)。”

此時的我又是一頭黑線,“算了,我來幫你忙吧。”

我拿出符來貼在辟魔傘的八根傘骨上,然后轉(zhuǎn)動傘柄。傘柄帶著符紙轉(zhuǎn)動,將周圍的陰氣全部吹散,只聽見“鐺”的一聲,避邪鏡從房頂上掉了下來,鏡子背后貼著的黃符也燒成了灰燼。然后,我將傘尖對著這家財帛宮所在的位置,繼續(xù)轉(zhuǎn)動辟魔傘吹散屋里的陰宅,陰宅不存縛也就沒有了,鬼魂會自動離開。

“好了,完成了。”

“太謝謝了。”

“沒見過你這樣的和尚。”

“我也沒見過你這樣的道士。”

“好了,走了,我還有事情。”

“喂,能留一下手機嗎,以后方便找你。”

“不用了,有緣會再見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如果這個朋友不能保護自己,那還是不要和我在一起的好。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