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nóng)歷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jié),“臘”即“臘月”的意思,為什么農(nóng)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呢?史學(xué)研究者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大臘”。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的冬祀的規(guī)模最大,也最隆重。后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并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jié)”。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